2025年4月9日至13日,122cc太阳集成游戏“亚洲校园”项目师生一行20人赴上海开展实地参访调研。学院党委书记康涛、副院长董昭华、国际项目办副主任陈芳、“亚洲校园”中国秘书处徐佳琪、团委副书记甘婉滢和“亚洲校园”项目学生共同参加。活动得到了上海临港北京大学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下称“北大临港科创中心”)的大力支持。调研学习以“科技赋能人才培养”“城市文脉传承发展”和“跨境教育协同创新”为主线,通过参访科技领军企业、深化高校合作对话、探访文化地标,推动中日韩青年在科技创新、教育互鉴与文化交融中凝聚共识。
探访智造标杆,解码创新动能
4月10日上午,调研团来到上海临港新片区,首站走进上海新松机器人有限公司。在公司展示中心和自动化生产车间,调研团成员们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深入了解了新松在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半导体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的创新成果,体会到其“坚持创新引领、疏通行业痛点、聚焦国家战略”的发展理念。随后,师生们就新松的发展成果、研发投入等议题进行了讨论。同学们在交流中感受到了新松“向最关键处挺进,向最困难处突破”的精神力量,这种魄力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科技自立自强的思考。

(图1 参访上海新松机器人有限公司)
随后,调研团参观了临港新片区滴水湖云厅。在这里师生深入学习了国家赋予临港“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的战略使命;深刻感悟了临港以“五个重要”为引领的发展脉络,以及其正加速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核心枢纽的奋斗历程。通过沉浸式体验,大家直观感受到了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蓬勃态势,并就“政策创新如何赋能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协同路径”等议题进行了开放式探讨。

(图2 参观临港新片区滴水湖云厅)
当日下午,调研团来到北大临港科创中心,探访校地合作标志性项目及“燕缘科创生态”。北大临港科创中心执行主任王宇、主任助理胡迎新等领导同事热情接待了调研团师生。在讲解中,师生了解到中心依托临港区位优势、产业体系的建设历程,并参观了PWA滴水湖公共实验平台。通过此行,调研团直观地感悟到北京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新思路、新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对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路径的思考。

(图3 参访上海临港北京大学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随后,调研团参访了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在C909部总装生产指挥中心,师生通过实时数据系统了解飞机生产进度,还走进C909总装生产线与C919人机共融柔性装配线,观摩高精度自动化铆接与数字化协同作业流程。在参访过程中,师生围绕大飞机研发的技术突破路径、国际合作模式及高端制造对国家战略的意义等展开讨论。通过考察生产线实际案例,同学们深化了对产业链自主可控重要性的认识,也进一步激发了对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思考。

(图4 参观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
对话复旦师生,筑牢友谊桥梁
4月11日,调研团前往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以下简称“国务学院”),就“亚洲校园”项目的国际化办学经验等议题与复旦师生们开展深入交流。复旦大学国务学院院长苏长和、副院长张平、外国留学生工作处招生科科长张向荣、“亚洲校园”项目执行主任李寅等领导及复旦大学“亚洲校园”项目学生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
在座谈会中,张平副院长对我院师生的到访表示欢迎。他指出“亚洲校园”项目是中日韩三国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成功典范,复旦与北大通过该项目的师生互访机制,为区域教育合作树立了标杆。我院董昭华副院长对国务学院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她回顾了“亚洲校园”项目的发展历程,表达了对两校师生进一步开展交流与合作的期待。随后李寅和张向荣分别介绍了复旦“亚洲校园”项目的发展历程及复旦留学生工作的整体情况,双方一致表达了对两校青年学生持续开展友好交流的期望。


(图5 与复旦大学交流)
调研团与复旦的同学们围绕跨校学习经历、“亚洲校园”项目的参与感悟及互访活动的收获展开探讨,分享了在多元校园文化背景下的成长故事。随后,双方师生共同漫步复旦校园,徜徉于风格鲜明的历史建筑群间。通过参观走访与导览讲解,大家深度领略了这所百年学府“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精神传承。
感受申城历史文化,体悟城市发展脉搏
4月11日,师生一行走进上海历史名园豫园。参观点春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时,大家深刻感受到豫园作为江南园林典范背后所蕴藏的政治、经济、社会与艺术交融史。次日,调研团来到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在“人文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三大主题展厅中,通过沙盘模型、数字交互及影像资料,全景式地梳理了上海从开埠港口到全球城市的跃迁之路。从外滩万国建筑到临港未来之城,上海的发展脉络使同学们意识到城市规划不仅是技术命题,更是人文课题。

(图6 参观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
本次上海调研参访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加强国内“亚洲校园”高校交流的倡导,为北大和复旦的中日韩青年学生搭建了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增进友谊的平台。同时,此次活动生动展现了中国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为“亚洲校园”青年学子提供了全方位感知中国发展、深度探讨区域合作的实践平台。
供稿:高云萌
照片:北大临港科创中心、常佳艺、徐佳琪
责编:徐佳琪
【学生感悟】
常佳艺 (2022级“亚洲校园”国际关系与公共政策项目中国学生)
在本次上海之行中,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规划与发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产业发展方面,通过近距离参观国产大飞机C919的组装线和机器人制造流程,我对如何利用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提升生产效率与工程可靠性有了更直观深入的理解,也切身体会到我国的第二产业在自动化与高端化方向上所取得的巨大进步。而在生态环境方面,临港系统的生态规划与清洁能源布局,也体现了绿色低碳发展与能源结构转型的发展趋向。我认为,临港对于科技创新以及可持续发展愿景的追求,不仅为中国其他地区的城市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也体现了我国深化对外开放、积极拥抱全球化的决心。
杨子彦 (2022级“亚洲校园”国际关系与公共政策项目中国学生)
此次上海之行让我深刻感受到国家科技创新的蓬勃活力。在新松机器人见证智能制造的精妙,在商飞公司感受大国重器的震撼,在复旦校园体会学术报国的情怀。除此之外,临港新片区的开拓精神、城市规划馆的远见卓识,无不彰显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步伐。作为新时代青年,我更加明确了科技报国的志向,定当勤学笃行,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Suzuka Ioki (2023级“亚洲校园”国际关系与公共政策项目日本学生)
From April 9 to 13, I visited Shanghai with CAMPUS Asia students from SIS at Peking University. At Fudan, we had some talks with professors and had a campus tour. I was impressed by the Japanese-style architecture and plenty of greenery—many trees and blooming flowers.In the Lin-gang area, we visited two major industrial companies: Sinsun and Comac. At Sinsun, we experienced a ride-like presentation showing the Lin-gang area facilities. At Comac, we observed aircraft manufacturing and learned about their use of QR code-like stickers on the floor. I was fascinated to discover that certain machines move automatically based on these QR codes.
HaKyeng An (2024级“亚洲校园”国际关系与公共政策项目韩国学生)
Although I was a little hesitant about going to Shanghai due to the academic pressure I was feeling with the due date for the first draft of the Thesis coming up so soon, I think I made a good choice to go to Shanghai. Not only was I able to spend more time with CAMPUS Asia friends, but I was also able to experience so many cutting-edge technology China is developing right now. Learning about how aircrafts are created was especially interesting – as a CAMPUS Asia student, I have had to get on planes multiple times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and it was definitely going to be a memory I cherish every time I fly from now on.
Another aspect of the Shanghai trip that I really enjoyed was being able to meet other students from another CAMPUS Asia program, outside of BESETO. Knowing there are other students out there that understand how important regional cooperation is, is very, very relieving.
【延伸阅读】“亚洲校园”项目由中、日、韩三国政府主导实施,旨在促进中日韩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在此框架下,学院与早稻田大学、高丽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共同建设本科层面的学生交流项目,并与东京大学、首尔国立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共建硕士层面的学位和交流项目。